武夷茶学院2020年建设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12-31浏览次数:334

武夷茶学院2020年建设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年来,武夷学院在校领导关心指导下,逐步完善产业学院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校企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申报国家一流专业、持续探索校内校外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推进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茶学专业师资队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武夷茶学院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1、深入调研,校企共同修订2020级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紧紧围绕着专业岗位素质能力的要求,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组织骨干老师深入武夷星茶业、香江茶业等大型企业调研人才需求,与企业高管、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讨论修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认真组织各茶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对修订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顺利完成了茶学专业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突出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素质能力;更加明确培养目标地转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超过30%;更突出能力主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符合当前茶产业发展需求

2、茶学专业积极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园艺专业申报省级一流专业

202010月,茶学专业在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全校资源努力申报国家一流专业。明确了茶学的专业定位:立足闽北,面向全省,辐射海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凸显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优势,凸显协同创新联合育人优势,提升发展茶学国家特色专业,将茶学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突显了茶学专业的特色优势:区位优势,针对武夷山世界红茶、乌龙茶发源地、双世遗产地、中国茶文化之乡、茶树品种王国等区位优势,可以为福建茶产业发展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优势,茶学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福建省重点学科,2018年茶学专业在国内同类专业排名全国第六;科研平台优势,先后获批“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大武夷茶产业研究院”、“茶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完善了茶学专业的建设思路:根据教育部专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和南平市经济发展规划,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对学科建设的要求为导向,基于学校现有基础,结合茶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注重应用”的原则,凝炼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构筑学术发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优化,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积极支持园艺专业完成福建省一流专业申报工作。

3全力以赴,顺利完成农业硕士点申报工作

2018年,园艺学科被确定为澳门银银河官方网welcome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近三年来,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壮大,科研水平和科研氛围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加,园艺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分别凝练了茶文化经济与产品开发、茶树种质资源利用与遗传育种、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研究方向,为农业硕士点培育夯实基础。园艺学科先后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服务闽北特色产业的园艺应用型教学团队和福建省2020年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同时,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0名,已联合培养硕士生近20名。

202011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简况表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10次的修改和完善,正式上报到省学位办,等待审核。

4推进“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做好验收准备

因受疫情影响,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未能如期开展验收工作。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自2015年批准建设以来,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资金,完成中国乌龙茶种质资源圃建设工作,创建了乌龙茶流通价格指数体系,完成了中国乌龙茶信息化体系建设。截止201912月,协同中心共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一级期刊论文20篇,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编写国家级等教材或专著14部;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南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等各项专利28项;新增4个省级平台;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项目总金额达410万元;新增其它项目12项,项目总金额达428万元;累积科研经费达1700多万元。

20208月,由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织申报的科研项目获2019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应用型教材编写取得新进展

依托圣农食品学院和武夷茶学院,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同编写应用型教材均已出版使用。其中:范俐主编的《食品专业基础实验》,姜咸彪主编的《食品分析实验》,吴玉琼主编的《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叶国盛主编的《中国古代茶文学选读》等4本应用型教材;张渤、王飞权主编《武夷茶种》,张渤、侯大为主编《武夷茶路》,张渤、卢莉主编《武夷红茶》,张渤、王芳主编《武夷岩茶》等4本科普类教材。

6推进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做好验收准备

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任务落实和组织实施,项目组于20207月在召开工作推进会。推进会中强调福建省科技厅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要求,强调各课题及任务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任务书确保完成度研究计划和考核指标,并有计划地做好项目验收结题准备。随后,各课题组之间进行卓交流,讨论课题组之间进一步开展协作和联合研究的有关事项。

7加强对外交流活跃科研氛围

本年度,因受疫情影响,茶学院承办多场学术讲座的场次比往年少,但还是邀请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林治先生、政和隆合茶业杨丰、浙江杭州素业茶院陈燚芳等知名学者和企业创始人为我院学生讲授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活跃全院的科研氛围。

2020年,茶学院先后接待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武夷山市建民副市长、陈爱宾副市长副市长一行,中国白茶城常务副经理孙晓伟一行福建省和南平市气象专家一行宁德市师范学院原副校长谢向东教授一行,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党委林忠书记一行,福建恒正检测有限公司高管一行等

8、启动第二批“双导师制”,持续探索校内校外导师协同育人模式

2018年,从茶学专业开展试行“双导师制以来武夷茶学院充分发挥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茶产业资源优势,建立校内校外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呼应武夷茶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教学水平,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一年来,武夷茶学院从分布在茶产业的各个细分行业中聘请的制作工艺传承人、潜心生产的匠人、擅长公司运作的企业家等担任校外实践导师团队,有力促进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参加“双导师制“的同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时间与方法相结合,不断进取,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2012月,茶学院启动第二批校外导师遴选工作,计划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遴选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推广、茶叶审评等方面的专家10-20名,作为茶学专业本科生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一同开展全过程育人工作。

二、2021年工作计划

1.完善“十三五”发展规划总结,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茶学院将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十三五”期间的特色与亮点,编制完成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和落实,切实制定好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做好督查和绩效考核工作。

2.持续做好园艺学科硕士点培育工作

农业硕士点申报工作已结束,不管结果如何,学院都将继续以硕士点培育为契机,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不断增加学科和专业建设力度,特别是鼓励学院教师与省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鼓励教师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鼓励教师与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项目,不断夯实园艺学科的综合实力。

3.持续推进“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平台建设

以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茶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为依托,面向闽北地区丰富的茶叶种质资源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进高层次、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研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学院整体科研实力。

4.深入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在校企双方建立常态联系及沟通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产教

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进校企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共同申报科技项目、共同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探索圣农实验实训叫主运行机制建设,发挥“产、学、研、训”融合发展的新作用。



 

澳门银银河官方网welcome茶与食品学院联系电话:0599-5137553
学院地址:武夷山市百花路358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