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虹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为一名讲授思政课的一线青年教师,我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及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鲜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为我们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强大的现实支撑与理论底气。因而,我不断在素养培养上下功夫,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持续进行理论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更新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也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与精品课程建设提升自己,并获得了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次,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等奖1次,“讲好中国故事 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改革精品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
在思政课教学和教研教改的实践中,我认为青年教师要上好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博古通今才能讲深讲透理论
思政课本质上来说是一门理论课,因而,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坚持“思想为本,内容为王”的理念,用深厚的理论功底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从而赢得学生。因而,青年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熟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读原著、悟原理,还要要熟知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还要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等重要问题,把内容抽丝剥茧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
二、联系实际才能践行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中产生,也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如果青年教师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打通基本原理与当前现实的联系,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会让学生觉得理论抽象而空洞。可以说,脱离实际的理论,老师讲得再完美,在学生的眼里也是苍白无力而毫无吸引力的。因而,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打通基本原理与当前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联系,并且不回避现实“尖锐敏感”的问题,根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发展回应学生的需求和关切。如现在正值“两会”召开,可以针对热点议题开展“我为两会写议案”活动,既能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为国为民担与扛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博物馆、红色纪念馆、新时代农村等地开展实践课,重温历史,沉浸式感受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使书本上的理论在实践中鲜活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带领学生在闽北红色首府——大安感受闽北苏维埃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在朱熹园感受朱子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政和感受新时代乡村在基层党组织领带下积极实现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与此同时,积极指导下学生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思政实践,如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等“行走的大思政课”,真正实现思政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育人目的。
三、方法多样才能增强教学亲和力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统一的,但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是也应该是多样的。当前,自媒体和短视频异常活跃,“00后”学生个性极强,思想观念多元化,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很难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增进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一方面要要将统一的教材体系向多样化的教学体系的转换,也就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要求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换教学话语,面对文科生、理工生、艺术生要准备不同的教学案例,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推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不同教学体系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教学内容在强调学理性与知识性的同时,也能有效兼顾地方高校的区域特色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技术,积极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分众式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微电影、文艺展演等活动,让深度、彻底的理论鲜活起来。
总之,青年教师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青年教师才会成长,思政课才会好。